为了帮助大家记忆和背诵《六套卷》的分析题,文都考研万磊老师加班又编写了一个《《终极预测六套卷》答案删减版(一)—(三)》,相信对大家有帮助!必须强调一点,政治分析题有50分左右是需要记忆和背诵的,所以,不要等待,不要抱怨,抓紧背起来吧 胜利在望,一起加油!来看看文都考研万磊老师给大家整理的《终极预测六套卷》答案删减版(一)—(三)的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陕西文都考研,获取更多考研咨询。
《终极预测六套卷》答案删减版(一)—(三)
试卷(一)
34 【参考答案】
(1)真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也是认识的发展过程: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也是认识的最终目的。第二,认识的发展要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在第一次飞跃的过程中,应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并对其进行辩证思维的加工。第三,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反复性和无限性的过程,体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和前进上升。第四,在此过程中应坚持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相结合,注重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第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正确与否,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成为真理。第六,真理是不断发展的,在真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第七,人们要发现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发扬创新精神,突破定势思维,勇于探索创新。第八,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统一起来,在实践中发现和发展真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坚持在五年来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认识的两次飞跃,形成了关于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性认识,坚持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坚持推进实践创新和认识创新,最终把是否得到人民满意作为评价标准,从而形成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认识,产生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这一段内容考生可以结合原理和材料自行发挥)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结合起来。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客观背景下产生出来的,是在五年来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新思想”的产生过程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规律。
(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是在党的十八大后五年来的伟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党的实践创新基础上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所以说“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深刻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第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第二,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全面、整体和发展地看问题。第三,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如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批判继承和创新的方法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构成了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相互贯通的思想理论体系。
35 【答案要点】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年来,我们党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2)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改革开放40年来,第一,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第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三,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第四,为世界发展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所以,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3)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说明我们在新时代要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全面深化改革,一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二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三是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所以,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再出发。
(4)当今世界,“地球村”的特点越发明显。当前推进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上是过去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也是过去不能能比拟的。“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是指中国要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未来推动更大开放,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一,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第二,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第三,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四,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第五,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第六,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
36 【答案要点】
(1)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第一,马克思亲自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第二,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第三,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二战后,一大批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总之,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2)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苦难引起了马克思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近代以后,在旧式的农民战争、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第一,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第三,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
(3)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指导思想,并在不断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37 【答案要点】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我国宪法确认了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辉煌成果,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性质和根本制度,明确了国家未来建设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总的目标,是党的指导思想、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现。我国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2)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障。
(3)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38 【答案要点】
(1)中国的“主场外交”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大手笔”,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亮丽名片”,表明了中国外交更加凸显对外政策的主动性,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积极参与多边事务,在国际政治和安全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出的“一带一路”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并逐步落实,对提振世界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继续重视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全面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加强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多边外交的布局,在国际事务中更加主动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国际舞台上倡导构建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强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体现在:第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坚持和平发展战略,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奉行合作共赢取向,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富邻、安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第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推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家间的分歧,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增强发展中国家发言权的方向发展。第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探索构建全球伙伴关系途径,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中国正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中,使自己不断“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
(3)中国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第一,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核心利益,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第二,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要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第三,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第四,要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总之,中国倡导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使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推动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实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试卷(二)
34 【参考答案】
(1)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精准脱贫的重要论述中,体现了一系列辩证法思想:第一,坚持联系和发展的原理,把各种扶贫方式联系起来,形成合力,并把扶贫脱贫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第二,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绣花功夫”、“精确滴灌”、“对症下药”、“靶向治疗”都是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的方法论。第三,坚持一分为二看问题和辩证统一看问题的思想,既分类施策,又统筹兼顾。第四,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善于抓关键看主流,首先破解扶贫中的难题和脱贫中的瓶颈。
(2)“变输血为造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中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脱贫工作中,异地帮扶、政府和社会扶持是对贫困地区进行“输血”,体现了外因的促进作用,但是脱贫的根本动力应该是发挥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发挥当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实现脱贫,既“输血”,又“造血”,体现了内因和外因的综合作用。
(3)矛盾的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该原理要求人们在认识秩序上,坚持由个别上升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先试点后推广”的做法,正是从十八洞村这一个试点探索中总结出普遍性的脱贫经验,而后在其他不同区域的脱贫工作中推广应用。
35 【答案要点】
(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治理国家,必须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结合在一起,把两者当作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使国家治理更有水平。
(2)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必须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关系全局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四个“必然要求”)
(3)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要优化党的组织机构,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4)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要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第一,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第二,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第三,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第四,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第五,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第六,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第七,提高行政效率。
(5)政府的“放管服”改革就是政府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都要用好,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要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不要去干预,用政府的权力减法,换取市场的活力乘法;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管出水平。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推动市场和政府有机统一、相互促进。
36 【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第一,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过去历史深刻反思的结果。上世纪50年代末,我们党开始犯“左”的错误,这个时期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不改革开放,就会动摇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第二,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现实国情清醒认识的结果。粉碎“四人帮”后,我们打开了国门。当我们看到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的巨大发展差距时,我们发现,不改革开放,中国就会长期处于封闭和落后之中。第三,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对未来目标执着追求的结果。共产党人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生产力,理想就不能实现。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们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次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所以,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今后无论任何时期,我们都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性决策之后,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要命题。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并把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跨世纪发展。2002年党的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2007年党的十七大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命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不需要死记硬背,抓住主要年份和事件自己论述即可)
总之,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40年来,无论任何时期,改革开放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正是改革开放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招。
37 【答案要点】
(1)法律权威是指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是法律应有的尊严和生命。我国宪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体现,具有最高的权威。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全体社会成员都尊重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不仅是保证法律发挥作用的前提,也是保障个人平安幸福的底线和红线。第一,尊重法律权威是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核心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第二,尊重法律权威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极为重要。第三,尊重法律权威是实现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权利的基本途径。第四,尊重法律权威是维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根本保障。
尊重法律权威的基本要求包括:信仰法律,遵守法律,服从法律,维护法律。
(2)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家权力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加强宪法实施,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责任和使命,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把宪法放在依法治国的突出地位。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正是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重要体现。
(3)法治思维是指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规则和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法治思维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体现公平、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律原则和规则指导人们的行为,是一种规范性思维;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是一种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法治思维包括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正当程序。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依据上,法治思维认为国家的法律是治国理政的基本依据,也是行为的根本指南。处理法律问题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而人治思维的本质是人高于法或权大于法。二是在方式上,法治思维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而人治思维按照个人意志进行治理,具有极大的任意性和非理性。三是在价值上,法治思维是一种“多数人之治”的民主思维,,而人治思维是少数人说了算的专断思维。四是在标准上,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不在于有没有法律或者法律的多寡与好坏,而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38 【答案要点】
(1)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
同时,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
但我们坚信,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2)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1近年来,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尤其是在“主场外交”中,中国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理念,贡献了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实力,提升了中国国际影响力。2016年“杭州C20峰会”为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开出了“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药方;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向世界传递了坚持扩大开放的重要信息;上合组织峰会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树立了典范;中非合作论坛提出了中非命运共同体思想;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传达了更加扩大开放的重要信号。这些倡议,都体现了中国为实现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注:划线部分可以选择性背诵,自己论述也可)
2在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中,中国始终坚持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提出了深远影响的中国方案。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气候问题的《巴黎协定》,推动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参与反恐和维和任务、救灾、对外援助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体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注:划线部分可以选择性背诵,自己论述也可)
总之,中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方案和力量,继续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
(3)近代以来,世界关系史长期被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零和游戏”法则所主宰。二战以后,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世界的主题。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一贯在世界舞台上倡导并奉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摒弃一家独大、弱肉强食、赢者通吃、妄自尊大、零和博弈等冷战思维,促进国际关系向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4)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加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子问题】在加强全球经济治理中,中国提出:第一,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第二,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开放为导向,鼓励各方积极参与。第三,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合作为动力,各国要照顾彼此利益,共商规则,共迎挑战。第四,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共享为目标,实现共享共赢。
试卷(三)
34 【参考答案】
(1)度是指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一旦超出度的范围,就要引起质变。“度”的原理要求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准确把握了事物的度,坚持“适度”原则。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能一味过度向自然界索取,否则必将遭受自然界的报复,承受“两山双失”的代价。
(2)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坚持正确的实践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即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自然链条”的论断体现了自然生态之间具有普遍、多样的联系。所以应该树立整体性的生态环保理念。
35 【答案要点】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髙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说明,人民群众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层次更高、内容范围更广,出现了阶段性的新特征。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但是,它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2)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三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决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一,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第二,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三,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四,要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第五,要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第六,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4)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和服务跟不上。所以,必须从供给侧发力,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子问题】供给侧改革的“加法”是指补齐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做好公共服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的“减法”主要是指,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清除过剩产能、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发微观经济活力。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处理好“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5)创新是新发展理念之首,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全球范围看,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从我国国内看,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经济发展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第一,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第二,要把握好基本要求,紧跟全球科技发展方向,明确我国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第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把重要领域的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优先发展的核心位置,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36 【答案要点】
(1)孙中山所说的“一盘散沙”是指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缺乏坚强的领导力量,缺乏光明的奋斗目标,民众没有团结,民心涣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第一,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第三,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3)新时代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伟大梦想。第一,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第二,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我们党正深入推进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第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7 【答案要点】
(1)互联网是公共生活的重要平台。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则需要以道德建设为重要条件。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和发展,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所以,维护互联网空间的公共秩序,必须有效发挥法律和道德的双重作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社会的管理需要道德和法律双管齐下,科学管理。
(2)我国强化网络立法的目的是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其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二是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对网络上的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三是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
(3)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即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和谐基本的道德要求。社会公德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材料中的“网络乱象”当事人违反了社会公德中的文明礼貌、遵纪守法要求,是一种极不文明的行为。
(4)从“德”的角度来讲,诚实守信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互联网经济既然是虚拟空间的经济,没有实体人之间的经济行为,就更应该遵守诚信原则,用诚实守信推动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
从“法”的角度来讲,诚实守信是既是做人的道德原则,也是对从业者的法律要求。做为创业者,应当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互联网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诚实守信的法律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诚信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法律准则;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互联网经济是诚信经济,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38 【答案要点】
(1)在中非合作中,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中国在合作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中国永远是非洲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把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歪曲成是搞“新殖民主义”,这是对中国的恶意中伤,是对中非友好关系的挑拨和玷污。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
(2)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在过去的岁月里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第一,中国在合作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第二,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第三,中国在合作中坚持发展为民、务实高效。第四,中国在合作中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一道,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
(3)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第一,携手打造责任共担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第二,携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第三,携手打造幸福共享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第四,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第五,携手打造安全共筑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第六,携手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4)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第一,促进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第三,深刻改变着联合国的面貌;第四,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上升,成为改革不合理的经济旧秩序的基本力量。当前,南南合作正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抱团取暖”的有效方式。
南南合作的意义在于:第一,当前,发展中国家只有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走集体自力更生的道路,才能真正发展起来。第二,经济上的密切合作,促进政治、外交上的一致性。整个发展中国家用一个声音说话,对于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将产生重要影响。第三,南方国家的团结合作,对于提高它们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建立国际新秩序有很重大的意义。
新时期发展南南合作,各发展中国家应致力于:第一,探索多元发展道路,坚持走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第二,提高发展中国家整体竞争力;第三,实现务实发展成效,为南南务实合作增添动力;第四,完善全球发展架构,打造各方利益共同体。
所以说,中非合作为南南合作注入新活力,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上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终极预测六套卷》答案删减版(一)—(三)的相关内容,如有更多疑问,请及时咨询在线老师。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