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议研究生招生指标下放各招生单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强
在提案中,易建强表示教育主管部门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办法,分配不尽合理的招生指标给各招生单位。结果是无论是科研院所还是高校,每年的招生指标都不够,且不均衡,造成有些单位的导师们需轮流隔年招生,有些单位的导师甚至两三年都轮不到招生名额。以2020年数据为例,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达到341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51万人。2020年考研扩招后,报录比约为3.4:1。“由于推免生已经占去相当部分的计划招生名额,考生们需要去竞争扣除推免生所占名额之外的剩余招生名额,因此实际报录比还将大于上述比例,造成绝大部分考生想继续深造而不能,”易建强在提案中表示。
易建强在提案中提出了三个方面,一是将研究生招生指标的决定权完全下放给各招生单位;二是设置合理的导师人均每年招生名额上限,比如如在有充足的科研经费条件下,每位硕士生导师每年可招收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4名、每位博士生导师每年可招收博士研究生不超过2-3名;三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宽进严出,上级主管部门继续加大对学位论文的抽查,对出现问题的学生、导师、学科、单位采取严格的惩罚措施,如对未达到毕业要求的学生收回其学位期证书、对出现问题的导师采取一票否决制取消其招生资格、对出现问题的部门或学科责令停招一年、对出现问题的培养单位进行警告甚至撤销招生资格等。
2 、允许一批地方高水平大学适当扩大招生规模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建议,对一批教学科研实力较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较大话语权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允许其适当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对服务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艰苦行业的学科、专业出台激励制度。
3、对研究生毕业生进行分级评价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表示,当前我国研究生学位认定的相关制度尚不健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较为突出的有:考评方式异化,“唯论文”倾向严重;认定标准“宽严不齐”,培养质量难保一致;缺乏细化的划分标准,毕业生质量“良莠不分”;认定程序不健全 ,极易导致“法律纠纷”。
“英国一直使用等级制对研究生毕业生进行分级评价,同样的硕士文凭会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不同,颁发不同等级的硕士学位。大部分分为通过、优和卓越3个等级。”他建议,尽快出台研究生毕业生等级划分细则及评价办法。对研究生毕业生进行等级评定,明确是几等学位,使国内的研究生毕业评价更加公平全面,为毕业学生以及企业提供更加合理的选择参考。
4、完善和逐渐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
“要分类施策、精准推进,让学术的更学术、专业的更专业,把知识创新能力和创业创新素质同时提上去。”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建议,“一方面,要持续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统筹安排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促进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水平培养;另一方面,要推动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结合和双师指导,大力推动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5、建立健全“选才、育才、用才”全周期培养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童金南则认为要建立健全“选才、育才、用才”全周期培养机制。
他说,一是严把研究生教育的“入口关”。二是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责任,完善科教融合机制,提升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国际交流水平。三是要加大分流淘汰力度,狠抓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严把“出口关”。四是关注关心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后续成长,帮助他们不仅“学有所成”而且“学有所用”。
6、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津贴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
全国政协委员、东南大学教授吴智深认为,研究生津贴和资助较低,建议切实提高博士研究生津贴,建立多渠道资助体系,制定合理科研经费补助且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提供持续的博士研究生奖学金。
7、应允许部分高校因校制宜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
教育部计划2020年扩招硕士研究生18.9万名,并明确将继续扩大相应招生规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对此表示,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盘活教育市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这一过程中,应允许部分高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行“一校一策”的政策。部分高校取消或大部分减少在本科阶段的教育,把更多的教育资源汇聚在研究生阶段,如果这一举措符合该校或该学科未来的发展要求,就应该得到鼓励和包容。
8、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给予导师自主权
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管委会主任蓝闽波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表示,当前,亟须做好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分类培养,把专业实践落到实处。
建议根据研究生导师“跨界工作”或“多元工作”的特性,依据课题类型、研究生教育类型,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建立灵活的运作机制,给予导师自主权。
9、使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进入导师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马晖玲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农业大学教授马晖玲认为,在导师遴选上要破除唯职称、唯论文的导向,使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进入导师队伍,以扩充教师队伍数量、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10、 着力减轻教师负担,健全考核方法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刘昌俊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刘昌俊建议,国家和高校应着力减轻教师负担,增加教师的荣誉感和幸福感,让他们安心、静心、宽心从事育人和创新研究;同时,要健全考核方法,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考核制度。
11、加强高素质研究生教师队伍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刘占芳
“提高研究生质量,导师是关键,必须加强导师的力量。”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刘占芳说,在导师的遴选方面,可以学习德国严格的工科教授遴选标准,要求“博士毕业+工业界经验”,再回归校园,“这样遴选出来的导师一定是热爱科学、热爱教育的”。
12、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提高博士生占比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
5月21日,全国政协委员、民盟天津市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刘昌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中博士生招生占比小、硕士生招生数过多,已很不适应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不能满足学科建设、基础研究的需求,尤其在一些亟需突破的关键学科领域。改变我国研究生招生结构、提高博士生占比刻不容缓。
13、“双一流”建设应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重点倾斜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唐金海
新冠疫情暴露出现有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短板,也凸显出高校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和传染病研究的不足。
唐金海认为,我国要大力加强高校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为国家急需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14、呼吁设置中原农林研究生院 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农林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张改平
张改平建议,教育部、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支持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建设中原农林研究生院。
通过搭建全省涉农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高层次人才协同培养平台,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培养更多更好的高层次农林人才,为河南省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人才支撑。
他还建议教育部支持中原农林研究生院专项招生计划。在全省涉农高校原招生计划不变的基础上,新增中原农林研究生院专项招生计划,每年新增硕士研究生1000名、博士研究生100名。
15、研究生纳入体质健康测试范围,出台相关标准
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
将研究生纳入体质健康测试范围,出台研究生体质测试标准,鼓励高校通过建立体质健康档案、在评奖评优中设置体质健康线、为毕业生颁发体质健康证书等措施,增强研究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探索将研究生体质健康评价结果纳入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综合整理于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报、网易新闻、腾讯新闻、中国新闻网、新华报业网、映象网、大河网、新浪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