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的第一个难点,是专业课知识的不足,也可以叫“课业学习中的外部原因与不可抗力”。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说到知识不足就指责学生不用功,这件事不是学生的错,因为大学本科的教学虽然已经脱离了义务教育的阶段,但本质上还是较为依赖于“老师向学生传授与讲解”这个传统的教学体系。90%的学生对知识的获取都是来自于老师的当堂授课,剩下那10%既有能力自律又有能力自学,还能找到学习渠道,此等手眼通天的学霸与我等不是同一世界的人,这里暂不讨论。
在大学,确实存在院系排课时长不足导致学生连教材都没学完就要期末考试、老师授课技巧贫乏导致学生只想圈重点回去自己背书,以及作业讲解不细致导致学生考前复习时的参考答案满是错误的现象,而这些问题的原因都不出在学生身上。学生若是想改变这些现象,就只能向学校反映,若是反映无果,那就只能适当舍弃学校的授课,然后想办法自学了。而在这种堪称噩梦级别的开局下,考研生就很难获得足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
面对这样的外部原因和不可抗力——当然,笔者发自内心地祝愿每一名学生都不会有面对这种情况的那一天——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调整心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多地弥补专业知识。
#2考研的第二个难点,是对学科知识掌握得不够广,也可以叫“课业学习中的内部原因与可抗力”。
掌握广度,通俗地说,就是懂的东西要多,各个领域都要有涉猎,哪怕只是略知皮毛,也比那些两眼一抹黑的人要强。多而不精是贬义词吗?不,一切知识都是从“多”开始的,只要通过学习,将这些知识中的一种从“多”变成“精”,剩下的那些就变成了知识面丰富的象征。
国内知名高校设置的专业中,很多专业都走在国内前沿,通过百度搜索可以得知,这些专业甚至属于国家的某某工程。当领域内有新东西——比如新论文、新发现——出现时,这些专业的学生第一时间就有机会去接触、阅读、分享,他们的视野更开阔,学习方法更灵活。其他院校老师口中一闪而过的复杂名词和学术用语,到了他们手中,也许就变成了一篇干货满满的论文。
普通院校的学生如果想要扩大知识面,想像上文中的那些名校学生一样获取第一手资源,那就势必要从身边的圈子里走出去。结识新朋友,再通过新朋友结识另外的朋友。像这样不断发展人际关系圈,总有一天,普通院校的学生也能结识名校的学生,并获得一线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