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成绩将公布,如何判断自己是调剂还是准备复试面试?
-
点击量:
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0-02-17 16:54:56
距2021年考研倒计时
天
1.抓住不确定中的确定的内容
2月10号,辽宁省高校率先公布了初试成绩,其他地区也会在2月20日之后陆续公布成绩。不少学生公布成绩前赌咒发誓说只要成绩出了就安心准备复试,结果现在又在纠结国家线和初试排名了。担心过不了国家线,复试准备没有意义;担心过了国家线,排名进不了复试,准备了也没有意义。还有一些学生告诉我复试形式不确定,可能是网络复试,复试时间也不确定,可能会推迟。所有这些汇聚在一起,就一个中心意思:我啥都干不了,因为不确定。
其实除了考研初试这种标准化考试确定因素比较多以外,人生面对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不确定因素居多。即便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依然可以在其中找到确定的部分,提前行动,正确更好的结果。比如复试的形式不确定,但是复试不可能取消是确定的,而且不管哪种形式的复试,都会涉及到你的学术研究计划、设想,这是确定的。那你至少可以准备下自己的学习经历介绍以及未来研究计划。
另外,不确定因素也不是完全不可知,有些因素就有一个波动的范围,比如国家线是不确定的,但如果你的初试成绩距离去年的国家线低总分低10分以上,单科低5分以上,那你要考虑的就不是复试了,而是二战还是工作。
抓住不确定中的确定内容,评估不确定因素的波动范围,我们就不会一边焦灼的等待,一边无事可做。
2.个人学习经历和研究计划的准备
无论你是专硕、学硕还是非全日制,都叫研究生,学术研究肯定是复试的主题。在复试前,至少你要准备两样东西,一样是本科学习经历,一样是研究生的研究计划。学习经历可以让老师知道你之前都干了啥,底子好不好,会不会砸在手里。而研究计划体现的是你对专业研究的总体认识和你的研究兴趣,可以让老师知道的研究资质,好不好带。你们都认为选导师很重要,反过来导师也害怕招了个不靠谱的,砸在手里带不出来。
一般学习经历不要太复杂,讲清楚你本科阶段修习的专业课程,有实习的把实习经历写上,有语言优势的也写上。再有就是有没有参加过科研项目,校级及以上的,有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有没有协助老师进行过教学实践。有就是有,写清楚你在里面干了啥,别写个你参加某某国际学术会议,结果只是做个会务。你就写在某某国际会议中做会务,不丢人。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如果没有科研经历、教学实践的,不要去胡乱编,很多人都没有。如果你是跨专业考研的,一定要能说清楚为什么你要跨考到现在这个专业,不能只说兴趣,太虚了。也不要直接说因为好考,不考数学之类的。因为你这么说,让老师根本没法接话。你可以从专业指向的就业来描述,说专业指向的就业比较适合自己。另外跨专业的,至少要准备两本读过的专业著作,并能说出自己的心得。
研究计划是很多人比较头疼的,不知道从何入手。一般研究计划首先要确定一个研究领域,或者叫研究方向。这个领域不能太宽,你一个硕士做不了太大的研究题目的,所以领域窄一些,不要宽泛。然后就是说明自己为什么研究这个方向,要有一个简要的研究综述,说清楚这个领域以往有哪些重要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地方是可以突破的。
3.联系导师
联系导师一般在初试成绩公布之后,用邮件的方式,在院系网站上一般能找到,如果哪都找到联系方式,那说明这个老师不想被打搅,就别四处打听了。联系导师有好处,但是联系不上也不意味着有多大损失。切忌不要给导师家庭电话致电,至少我非常反感,邮件没回也不要打,撑死给他办公室去个电话,或者给他手机发个短信。也不要一个老师没回邮件,给同教研室的其他导师挨个群发联系邮件,他们之间一交流,你会很尴尬的。联系导师,讲究的是顺其自然,不消极,但也不钻营。
有人还纠结联系大牛好,还是联系中轻年教师,这个看你以后想跟谁了,我一般会选择中青年教师。他们可能还不是博导,对硕士培养还是很重视的,缺点就是学术人脉和学术资源不如大牛。
联系导师邮件的内容也不宜太长,没人喜欢看长篇大论,自己是谁,学校、专业,初试成绩,适当表达下仰慕和好学,要是读过这个导师的书和文章,提一下。
还有3天,各省会陆续公布初试成绩,我希望20号之后你们问我的更多的是行动层面的技术性问题,而不是焦虑情绪的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