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陕西文都考研总部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2019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析题五大考点终极预测的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陕西文都考研,获取更多考研咨询。陕西文都考研总部将及时为大家梳理有关考研政策动态的相关信息,以下是正文内容,祝各位考研成功。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专题一:认识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1)为什么“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2)如何理解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3)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思想是启明星,思想是航标灯”。
(4)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关原理分析为什么要“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
(5)“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对我们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检验真理的标准,既不能是主观认识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只有那种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能是作为主客观联系的桥梁、纽带或“交错点”的社会实践。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如果实践的结果与实践之前的认识和预想相符合,那么,之前的认识就得到了证实,成为真理性的认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是实践能够成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主要根据。
(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唯一性、归根到底性、最终性,离开实践,再也没有其他公正合理的标准;即使对于有些认识,当前的实践不能检验,但不断发展着的实践终能验证它是否具有真理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条件性。任何实践都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一切认识的局限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相对性、有限性,表现为具体的实践往往只是在总体上证实认识与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不可能绝对地、永恒地、一劳永逸地予以确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可能一次完成,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3)“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 思想是启明星,思想是航标灯”的观点正确回答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潜心实践,获得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
(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张,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中,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说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符合。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
科学社会主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5)“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体现了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要认识到:
①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关系中,实践创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理论创新应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②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理论创新不仅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还要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反哺”实践。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创新不能停。
③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指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之间存在良好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实现。正确把握二者的创新关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互动过程呈现良性运动状态的基础保障,也是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关键。
专题二:辩证法(普遍联系;对立统一规律)
(1)为什么中美贸易战中“一段时间以来,为中国说话的人多了起来”?
(2)如何理解“中美贸易战未尝不是中国的一个新的历史机遇”?
(3)这对于我们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一段时间以来,为中国说话的人多了起来”体现了在中美贸易战中中国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占据了道义制高点。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之中存在的,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这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联系也是普遍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中美贸易战中,中国正是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高举自由贸易大旗,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占据了道义制高点,所以“为中国说话的人多了起来”。
(2)“中美贸易战未尝不是中国的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关系。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其中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中美贸易战对中国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在挑战面前,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发展自己,就能够以局部损失换取全局利益,以暂时被动换取长期主动,从而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实现更好的发展。
(3)辩证思维能力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指从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抓住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培养和提髙辩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观点、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将其自觉地体现和运用于思维当中。
专题三:唯物史观(科学技术的作用;增强创新思维能力)
(1)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2)“中兴危机”对我们增强创新思维能力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体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于生产过程,与生产力中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等因素相结合而转化为实际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应用于生产过程的周期日趋缩短,对于生产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2)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意味着不墨守成规,在求新、求变中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只有善于开发和运用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更好地回应和解决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问题。
“中兴危机”折射出的是我们互联网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现状,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创新思维能力,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
专题四:实践观(人与自然)
(1)如何理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如何理解“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死亡之海”到“经济绿洲”。几十年持之以恒搏击荒漠与贫困,库布其书写的绿色传奇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什么启示?
【答案要点】
(1)“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际上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由于人的实践活动,物质世界被区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领域。自然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人类社会是人在自然界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自然基础,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并不断改变着自然界。所以,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所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即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
(2)①实践是造成人与自然分化的历史前提,又是使人与自然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要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念,采用科学合理的实践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②要正确处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
③要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辩证思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持矛盾分析法。
上面就是给大家整理的2019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分析题五大考点终极预测的相关内容,如有更多疑问,请及时咨询在线老师。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