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同学不管是哪一届的考生,可能都会觉得“今年是史上最难的一年”。虽说每一年的考研都堪称惨烈,但是20考研还是牢牢占据了C位。有人说,20考研真的是赶上“大年”了!这个“大年”是什么意思,也有“小年”吗?考研圈“大小年”的说法流传已久,这是真的吗?21考研会是“大年”还是“小年”呢?今天一起看一下吧~
什么是考研“大小年”?
我们先来搞懂“大年”、“小年”究竟是什么意思:
大年:指某学校或专业在某年内特别火,报考人数特别多,分数线也就水涨船高了,这年就是它的“大年”;
小年:与“大年”相反,由于报考人数少,分数线降低。
另外,也一个院校“大小年”的说法。就是说,每所高校每年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录取分数线也会高低不同。
考研“大小年”是否真的存在?一般来说,“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两年交替出现的。是否真的存在呢?
从试卷难度上看:
公共课:
相对来说题目难度一直比较稳定,特别是政治和英语的考试难度,每年变化都不大,最能区分大小年的是数学。
在2017年之前考研数学的难度都不算大,平均三四年会有一年的考研数学难度相对提高。一般来说,偶数年的考研难度会增加,奇数年的考研数学会稍微简单些。从近几年考研数学的平均分也能看出一二。
专业课:
大多是由学校自主命题,所以在题目难度的调整上也就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比如,当题目相对比较容易,考生得高分自然也不难,这就会导致录取线也高居不下。
此时,会有大量考生因分高望而却步不敢报考,院校就可能会适当加大题目难度或者压分阅卷,以此筛选学生并且降低录取分数线。看起来降分了,就可以吸引到更多对该专业感兴趣的学生勇敢报名。是不是跟你想的不太一样呢~
毕竟,没有哪所学校会嫌自己的专业太热门的,越多人报名他们才越能优中选优不是吗?
实际上,有时候降分只是表象。
如果是评分标准更严格或者题目难度增大导致降分,意味着考生要学的更深才能成功上岸。这些变化反映到数字上,就能观察出大小年的“规律”了,所以,迷信大小年是没用的,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建议大家在选择院校的时候,一定要多参考几年的录取分数线和报录比情况,并且将分数线变化和真题难度变化进行一下对比。
大小年,能决定考研结果吗?
分数线是我们评判大小年的主要依据,我们大家在说考研的时候,也总是会说“考高分”。
实际上,决定我们上岸的是分数线的高低吗?
是,也不是。考研和高考一样,分数决定排名,但是真正的竞争不在于分数,而是排名。
院校在制定复试线的时候,依据的并不是我们要多少分以上的学生,而是我们要前多少名的学生,最后一名的成绩就是复试分数线。
比如:
400分,听起来就是高分,但是如果你的竞争对手都考420分,那400分还高吗?
350分,听起来不算极高,可如果你的竞争对手都只能考300分呢?
21考研是“大年”还是“小年”?
先上结论,21考研是小年。
首先,今年研究生招生扩招至111.4万。另外,按照上面考研数学奇偶年的分析。2021年是奇数年,难度会稍微降低。综上所述,2021年应是考研小年。
但是,别高兴得太早!虽然刚说2021应是“小年”,但这并不意味着上岸容易哦!考研人数逐年攀升已是常态。特别是今年,疫情和经济下行的影响下,即便是扩招,也不能解决大多数的就业问题。
往届生以及二战考生,甚至包括因疫情导致失业、降薪等影响部分在职人员会继续选择考研。所以,大家不要迷信地觉得今年该到考研小年了,题目会容易些,复习时可以稍微省省力……
建议大家把2019的难度当做自己的考研标准,考数学的可以借鉴2018年,以这个难度为基本标准,再往上进行自我提升!
最后,甭管大小年,别过多的去想它,给自己徒增心理压力。再难的题也有人会做,再简单的题目也有人会做错。虽然同学们都有趋利避害之心,但我们可控的因素只有自己,比如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进度、学习效率等等。只有自己复习好,才是王道。如果你现在还没有目标,没有重点,那更要抓紧时间了!